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买保险,选公司还是选产品

    信息发布者:李旭峰泛华保险
    2020-04-12 10:21:25   转载
    买保险,是否应该选择大公司?
    或者小公司会不会倒闭,理赔会不会出问题?
    这两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的大小?


    回顾一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会发现,保险业的萌芽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出现,民国年间已经较为繁荣,但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后整个行业陷入混乱。建国后国有资本对保险业进行了社会化改造,1949年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1951年下半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资本,将天津和上海两大通商口岸的28家私营保险公司重组为新丰、太平两家公司合营的保险公司(1956年两家公司又合并为太平保险,退出国内市场专注于海外业务,这是后话)。1958年,西安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此后三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国内保险业务彻底停办。直到1979年,国务院批复“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人保再度出山。


    1986年,交通银行的银保业务分离出来在上海成立了太平洋保险,是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股份制保险公司。



    1988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等单位合资创办了平安保险,并在92年将经营范围扩大至全国,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



    1992年友邦进入中国,96年产寿分离,新华、泰康两家专营人寿保险的寿险公司成立,越来越多的专业寿险、健康险、养老险公司开始出现。



    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判断一家保险公司是“大”还是“小”?



    是市场占有率?OR是保费收入?OR是分支机构和网点的数量以及覆盖面?OR还是注册资本金?


    其实多数人对于一家保险公司是“大”还是“小”,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一般消费者往往通过广告的曝光率和网点普及程度,还有代理人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一家公司的大小。所以如今大家心中的大公司,其实通常是成立较早,具备先发优势(平安、国寿、太平洋),或者善于做营销,曝光率高的公司(国寿有姚明代言,平安福广告请了胡歌)。



    相对应的,“小公司”往往就是进入市场较晚,广告曝光率低,代理人队伍规模小的。这类公司主要分为中资和合资两类:

    中资公司如:华夏、天安、众安、复星、和谐健康、弘康等;合资公司如:中意、中英、中德安联、同方全球、工银安盛、中银三星、招商信诺等。这些公司之所以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背后都有其独到的优势。中资如华夏、天安背后有明天系支持,近期风头正盛的众安背后是“三马”,复星是郭广昌的复星系落子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布局之一;外资则往往由历史悠久、专业过硬的外资险企与资金实力雄厚的中方股东合作,在产品和服务上往往更加具有优势。


    辩证看待保险公司的“大”与“小”.首先,从监管的角度来看。


    在偿二代、保险保障基金以及《保险法》重重制约之下,国内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是相当谨慎的,这一点从近期保监会对于前海和恒大的监管动作也可以看得出来。想在国内经营保险公司,必须要戴着镣铐起舞。建国以来,我国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倒闭。倒是有两家公司曾被保监会接管。


    2006年新华人寿原董事长关国亮挪用巨额公司资金的事件浮出水面。07年,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接管新华人寿,先后购买了隆鑫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格林岛投资有限公司等所持的新华人寿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09年保险保障基金“功成身退”,将新华人寿38.815%的股权整体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另一家曾被接管的公司是中华联合保险,始建于1986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家具有法人资格的保险公司,也是全国首家以“中华”冠名的全国性综合保险公司。在财产险公司中也是不折不扣的“大公司”。


    所以,“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安全”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说大公司的“先发优势”


    99年以前接触过保险的人会有印象,当时的产品预定利率都在8%~10%的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平安的少儿360和国寿的99鸿福。99年股灾过后,市场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这些产品就成了各家公司沉重的负债,有许多公司甚至专门打电话骗客户退保,购买所谓更好的新产品。


    寿险公司本质上是长期负债经营的公司,一张保单的期限动辄几十年,所以直到今天这些早期产品的偿付压力至今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这些公司新产品的开发。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客户实际上在为十年前的客户买单。相对的,2000年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则没有这种负担,可以更灵活地设计产品。



    事实上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仍然是渠道优势,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以及庞大的代理人队伍使得平安和国寿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短期内无人可以撼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大公司的运营成本、广告成本、渠道成本也都更高,成本高了,客户的利益自然打折,说到底,姚明、胡歌们的代言费最终还是由客户来承担的。
    公司or产品?


    回到最初的问题,购买保险的时候,究竟是选公司,还是选产品呢?

    目前我的观点是:


    传统寿险、意外险与重疾险,优先看产品;

    医疗险与投资类新型寿险,既要看产品也要看公司。



    保障类的寿险、意外险、重疾险,条款相对简单明确,对于这种产品,杠杆大小与产品责任是重点,公司服务占比较小。而另外一些产品,就要选公司了。
    比如境外旅行险,医疗险,产品的稳定性以及公司的服务质量都很关键。而带有投资性质的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就要考量公司过往的投资业绩,经营状况了。还有一种情况,投保健康险时如果被保险人不是健康体,就需要做健康告知。假设客户有乙肝小三阳,应该投保哪家公司?不同公司对待这种病史的核保,可能就有差异。又比如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贫血等……



    对于许多有病史的人群,已经不是你选择保险公司了。

    至于关于理赔效率的疑问,目前没有任何数据统计表明市场份额大的公司理赔比“小公司”更为便捷。这方面我只看到过一份流出文件,保监消保2016年196号文件,经公司同事与保监消保处的内部人士确认属实。文件中提到理赔服务时效:
    有图有真相
    保监会红头文件



    2015年度保险公司服务评价
    理赔时效 行业第一
    保全时效 行业第六
    并没有体现出“大公司”理赔比“小公司”更快的信息。

    总结来说,买保险,先要看产品,部分产品也要选择公司,但选择公司的时候要考量的信息很多,建议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做。

    买保险,选公司还是选产品?


    一个常见的问题
    很多人在咨询我的时候,会提出一个问题:买保险,是否应当选择大公司的呢?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今天在此,我将做一个详细的解答。


    中国的保险市场,主要分为财险和寿险公司。而财险公司,一般人接触最多的就是车险,基本被人保财、平安财、太保财等瓜分,比较同质化,所以不存在太多选择问题。今天我们主要谈针对个人的寿险公司。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健康险、养老险公司涉足个人保障业务,我们也必须将这些公司一起考察。
    我先一句话总结:个人买保险,如果是保障类的寿险、重疾险等,先看产品,再看公司。如果是医疗险、投资型保险等,既看产品,也看公司。接下来,我仔细阐述一下。
    首先说一下中国的保险公司的发展变化:
          最早的保险机构雏形,早在民国就有了,AIG就在上海成立的,但新中国因为搞社会主义,都政府保了,就不需要保险了,于是只有一家人保,搞搞对外业务。后来改革开放了,中国又需要保险了, 于是人保又重新供出来,加上蛇口的平安,海外回归的太平,这就是最早的几家保险公司,都是有政府背景的,毕竟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险公司越来越多,92年友邦进入中国,96年新华泰康成立,再加上产寿分离,加上越来越多的专业健康险、养老险公司成立,现在中国的保险公司实在是不少,并且会越来越多,毕竟要赶上人家发达国家。
          但是一般人对保险公司“大不大”的印象,其实是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往往是依据广告和网点来衡量,基本上知道的就是一些历史较长,广告较多(一方面也是钱多)的保险公司了,比如人保(picc)、国寿、平安、太保、太平等。这些公司也是业内老牌的保险公司。
          但实际上大的保险公司都是集团化的,比如人保,人保财业内第一,但是 人保寿比较新,份额就比较低,那你说人保寿险公司是不是大公司呢?国寿也是如此,中国人寿寿险规模第一,但是财险就差点。平安人寿和平安财险都是二三名的水平,但是健康险和养老险你可能就没怎么听过(其实这块儿产品反而很好)
          群众在意保险公司的大小,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保险公司的大小。
    是保费收入?(什么保费?规模保费/原保费)
    是市场占有率?
    是注册资本金?
    是管理资产规模?
    是亿元保费投诉率?
    是理赔金额?
    是分公司多少?
    是产品体系的全面与否?
    实际上,如果把这些动态的指标做个加权,是可能得出个中国寿险TOP10的,但是具体在某年,可能有30个TOP10,跟中国TOP3大学有5所一样。
    P.S. 现在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寿险的国寿和财险的人保还是稳居第一。
    中国保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有特殊国情的, 一方面,是央企和国资背景的险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一方面,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具有很大的潜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成立保险公司。如果说以前人保一枝独秀是1.0时代,人太平新泰是2.0时代,那么现在已经是3.0时代了。
    从寿险来说,友邦之后,越来越多的险企进入中国,和中国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上头规定的),经过一番摸索,现在的合资寿险公司越来越成熟:

    中意人寿(外方股东意大利忠利保险集团)
    工银安盛(外方股东安盛集团)
    同方全球(外方股东荷兰全球人寿)
    中德安联(外方股东安联集团)
    中英人寿(外方股东英杰华集团)
    招商信诺(外方股东信诺集团)
    等等。
    更不用还有早就进入中国的友邦,和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但是由中国的保险公司承保的BUPA、MSH等
    那么该如何定义这些服务和产品可能更有经验,但是由于历史和管控的原因,保费规模和知名度不如平安国寿的合资公司呢?
    还有一些最近几年,由于独到优势,飞速发展的中资公司,和谐健康、华夏、天安、弘康、众安、复星等,或者几年后市场规模就上升成为“大公司”了。
    P.S.外资财险公司我就不说了,实际上苏黎世、安联、美亚等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服务、产品、声誉,可能是胜于国内的财险公司的。
    再说中国独特的保险监管制度:
    一个字:稳。
    综合了《保险法》,保险保障基金,“偿二代”,中国的保险可以说几乎是全球最安全的,人寿保单更是非常的安全。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如果经营不善,国家会及时警告,要求增资,或者保险保障基金托管等,实在倒了,就指定别的公司接收保单和责任准备金等,保单仍然有效。可以说,在中国买保险,安全层面基本是最放心的,尤其是寿险。
    当然,投资型保险的收益可不能保证。
    想具体了解中国的保险监管体系的,可以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挺多的,关键词我也说了。
    综上,可以解决:

    “大公司是不是比小公司安全”
    “小公司是不是容易倒闭”
    这类问题。因为首先你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大公司什么是小公司,其次是公司的规模大小和安全性基本没关系。
    说公司和产品的关系。

    如果你把平安、国寿等定义为大公司,那么你会发现,从产品的角度上来讲,大公司的产品通常是不如所谓的“小公司”的,原因有几点:

    一、中国的保险业还很落后,经过了两次费改,新兴公司的产品往往更能适应这个潮流,所以在产品上更能创新,更有费率优势。费率,是保险的核心要素。
    二、大公司运营成本、广告成本、销售成本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在8线城市都能看到中国人寿,而你在北上广和他们以一样的费率买一样的产品,实际上你是亏的。
    三、大公司调头难,尤其上市公司,有利润方面的考虑,有人问我,某些公司为什么定价比市场高一些?那是因为这样它的利润最大,不多谈。
    新兴公司的创新不多谈,第一个有轻症的是谁?(信诚)第一个有轻症豁免的是谁?(同方全球)第一个有多次轻症赔付的是谁?(华夏)第一个有轻症多次赔付的是谁?(中英)最早出现3.5%预定利率的是谁?(中英)。
    不多谈。
    再说一点,终身寿险,比如约定一个固定保额,30岁男性,20年缴费,一旦身故,给付50万,最便宜的公司保费可能比最贵的低30%。你会选哪一个?
    实际上,中国的保险营销模式,主要还是人海战术,代理人模式,大部分人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就会支付更多的保费,这很正常。有些公司自然会说理赔服务好,拿出一大把例子等等。
    理赔服务自然很重要,但是对于长期寿险、重疾险来说,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要多付出30%的保费,来买一个空口无凭的服务,我恐怕是不会去做的。
    这就是我说的,长期寿险和重疾险,先看产品,公司不是很重要
    而有的产品,服务就很重要了。
    比如境外旅行险,比如高端医疗,比如一些财险,很容易理解,不多谈。
    说一个业内的常识,寿险公司的附加险,比如附加意外,附加医疗等,基本是不选的,性价比很低,保障不全面。
    意外险,通常会选择财险公司的一年期意外险。
    医疗险,通常会选择财险公司或者健康险公司的医疗险。
    带有投资性质的寿险,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就不仅要看产品本身,还要看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收益数据等。比如几乎每家公司都有年金险+附加万能账户,有的“大公司”的万能账户保底利率是1.75%,结算5%不到,有的公司万能账户保底利率是3.5%,结算7.2%,你会选择哪个呢?
    保险产品细节太多,参数太多,公司当然要选择,但是不是指简单地看所谓的规模。举个例子。
    投保健康险,需要做健康告知,假设客户有乙肝小三阳,应该投保哪家公司呢?不同公司在这种病史的核保,可能就有差异了。
    又比如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贫血等。
    对于许多有病史的人群,已经不是你选择保险公司了。
    并且和地区也有关系,有些保险公司的发展有地区差异,比如在湖南,国寿卡单的理赔可能就慢一些,河北地区很多医疗险直接拒保,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时候,已经不是什么简单考虑大小公司的事儿了。
    至于对“大公司理赔方便,小公司可能拒赔”这种话还有疑惑的,我再解释一下:
    比如某大公司的重疾险,轻症最多赔一次,某中等公司的重疾险,轻症最多赔5次,一旦被保人不幸得了两次轻症,这时候大公司是否会跟你讲理赔方便呢?
    当然,如果在保障责任几乎相同,保费也差不多的情况下,那选择曝光度高,历史悠久的公司,很合理。



    昨天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邻座坐着一位保险同行,非常健谈,说到她所在的保险公司,她颇为自豪,她说他们的公司是央企,历史悠久,是个大公司,一再强调小保险公司不安全。

    于是,我们有了以下对话(摘要):
    我:我也是保险从业者,所在的公司是第三方保险中介机构,不代表任何保险公司,所以用第三者的立场来评判保险公司的安全性。
    每一家保险公司的成立,都有很严格的进入机制,不符合保监的要求,是不能开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成立后,保监有各种监管措施来约束保险公司的经营,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在同一个法律体系和中国保监会统一监管下,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安全性不用你我去担心的。
    她:话虽这么说,但我相信客户买保险是认品牌的,这是我们公司的优势。
    我:品牌是一个阶段性的名称,品牌并不是永恒的,世界上那么多知名品牌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诺基亚、柯达等,现在不是品牌的公司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品牌公司。所以,买保险要考虑的是产品的性价比和方案的合理性。
    她:我认为买保险不是比价格,保险公司的服务比价格更重要。
    我:我对你说法的评价是“半对半错”,服务和价格一样重要。除了比价格,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等细节也是需要比较的。我认为保险最好的售前服务是帮客户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售后服务最重要的理赔服务,对吗?
    她:对啊。
    我:客户买的不是保险公司,买的是受法律保护的保险合同(《保险法》、《合同法》),难道买了大公司的保险,不该赔也给赔?买了小公司的保险,该赔也不赔吗?
    她:那倒不是的。
    我:说到服务,这是每家保险公司致力打造的形象工程,你对各家保险公司的服务知之甚少,说明你没有去了解,也不能怪你。
    话说回来,大公司的服务也不见得一定好,说个真实例子给你听,我1996年开始买保险,还是某央企保险公司的VIP客户,按照该公司的增值服务项目,我可以享受“客户服务节”、“高端讲座”等服务,可是从来没有人通知我参加过;而且该公司有无数的“孤儿单”客户,保险公司也没有及时给他们提供服务,你知道吗?
    她:啊?我们公司内勤和我的师傅说,代理人离职了以后,马上有新的服务人员对接“孤儿单”客户的,所以我也这么告诉客户的。怎么会是这样子?
    我:不瞒你说,我原来也在央企保险公司,离开后保险公司也没有及时给我之前的客户服务,很多客户发微信给我,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表示很无奈。
    她:各家公司的服务还真不一样,那到底大公司和小公司有什么区别呢?
    我:其实我们真没有必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大和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大不代表以后大,现在小不代表以后小。而客户购买保险,是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的,保费、保险责任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客户,把选择权交给客户,把最好的保险理念交给客户、把合适的保险组合方案交给客户,才是我们要做的。
    举几个例子吧,工商银行够大吧?招商银行是不是比它更小,它们之间有区别吗?难道存在招商银行的钱不安全?很多人会买品牌商品,更多的是一种体现与传递,品牌商品的使用价值也许跟其他正品差不多;保险是个私密性很强的商品,有多少客户买了保险后到处炫耀的?
    她:听你这么说确实有道理,我一直认为我们公司说的是对的,还认为我们公司是天下第一呢,今天学到了很多,哥,加个微信吧.....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